许珂 周明|双向互动调适: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激励机制研究/2张露露|数字化协商:协商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基层治理新形态——基于我国苏浙川三地实践经验的分析/16●社会治理
陈敦坤|“行政/自治”二重态:法治视野下社区工作站的角色定位/28邢成举 吴雨霞|乡村治理秩序再造与国家回归——基于陕西省S村的讨论/38
刘凤萍 李海金|自主性与组织力: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形态与效能研究——基于赣南F村4个社会组织的比较分析/51
辛凯 李增元|“过渡型片区”体制:新时代乡村治理体制的新探索/64
许珂,周明 . 双向互动调适: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激励机制研究[J]. 地方治理研究,2023 ( 3 ):2-15.双向互动调适: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激励机制研究
许 珂,周 明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深刻的政府治道变革,其叠加了服务型政府、数字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等多重治理理念与治理任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地方经济发展。既有研究对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动因及其激励机制的关注多是单向度和分散的,忽视了地方政府在优化政务、法治、市场营商环境中还存在的诸多不足。以“双向互动调试”为分析框架,发现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政策和举措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激励、经济激励和自主权激励等正向激励与考核、问责等负向激励间的结构失衡,以及激励机制设计中反馈机制的缺乏。因而,在正负双向激励机制与反馈机制互动的基础上构建调适性激励机制,能激发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积极性,推动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关键词:政府治理;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激励机制;双向互动;调适性激励;服务型政府
作者简介:许珂(1995—),男,陕西咸阳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地方政府治理、 社会治理研究;周明(1970—),男,安徽定远人,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经济学、社会治理研究。
张露露 . 数字化协商:协商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基层治理新形态——基于我国苏浙川三地实践经验的分析[J]. 地方治理研究,2023( 3 ):16-27.
数字化协商:协商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基层治理新形态
——基于我国苏浙川三地实践经验的分析
张露露
(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数字化协商是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与民主协商的耦合物。基于协商系统理论,构建我国数字化协商的要素指标测量体系,主要包括协商主体及其数字化参与度、协商场所及其包容性、协商实体及其科学性、协商传播及其敏捷性、协商转化及其扩散性、协商执行及其透明性等六个维度。数字化协商已成为维护并增进基层群众福祉的新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与传统型协商相比,数字化协商是我国基层治理的新形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新路径。在实践中要注重因地制宜、规避技术风险、在“数字化协商”走向“数智化协商”过程中做好调适等,以此更加稳健且全面地推进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关键词:基层治理;数字技术;协商系统;数字协商民主;数字化协商;数智化协商作者简介:张露露(1986—),女,河南南阳人,政治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陈敦坤 .“行政/自治”二重态:法治视野下社区工作站的角色定位[J]. 地方治理研究,2023 ( 3 ):28-37.“行政/自治”二重态:法治视野下社区工作站的角色定位摘要:在市域治理中,社区工作站为“去行政化”而设,却在实践中走向了“再行政化”。“去行政化”指向的是社区居委会,其将“行政化”问题转嫁给社区工作站,这影响了社区工作站作用的 发挥。这种趋向是法治时代基层治理改革中社区工作站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矛盾作用的结果,显现出其法律定位不清、职权配置不足、权利保障不充分等法治问题,引发了关于社区工作站角色定位的争论——其究竟是自治组织还是行政机构?在法治视野下,社区工作站既具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基本条件,又兼具协同管理和服务的基本功能,还必须遵守依法用权的基本要求,实质上已经形成了“行政+自治”的复合型样态,即“行政/自治”二重态。“行政/自治”二重态赋予了社区工作站复合型角色,即具有代理行政管理职能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该角色在赋予其必要的行政管理职权的同时,促使其在“行政”和“自治”间达到动态的平衡、双向互构,进而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关键词:城市治理;市域治理;基层治理;社区工作站;去行政化;再行政化作者简介:陈敦坤(1992—),男,湖北十堰人,厦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党内法规、基层治理研究。邢成举,吴雨霞 . 乡村治理秩序再造与国家回归——基于陕西省 S 村的讨论[J]. 地方治理研究,2023( 3 ):38-50.摘要:城镇化是理解当前乡村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城镇化所带来的利益不仅激发了村庄活力,也可能导致乡村治理的失序与失灵。乡村治理失序是治理主体角色异化、治理规范缺失、村民—村干部—国家三者关系失衡甚至断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现代治理体系构建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背景下,国家回归乡村治理场域,通过制度设置、政策引导、规范下沉、监督体系完善等方式,发挥了兜底保障的功能,实现了乡村治理主体、治理规范和治理关系的再造,使乡村社会重归井然有序的治理状态,为实现治理有效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乡村治理;治理秩序;治理失灵;治理转型;主体再造;规范再造;关系再造
作者简介:邢成举(1984—),男,河南栾川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贫困治理、产业治理、乡村治理研究;吴雨霞(1996—),女,广西钦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
刘凤萍,李海金 . 自主性与组织力: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形态与效能研究——基于赣南 F 村 4 个社会组织的比较分析[J]. 地方治理研究,2023( 3 ):51-63.
自主性与组织力: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形态与效能研究
——基于赣南F村4个社会组织的比较分析
刘凤萍,李海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社会组织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功能,成为新时代推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主体。自主性和组织力是影响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两个关键变量。从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和组织力两个因素出发,构建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分析框架,将农村社会组织划分为治理型、独立型、寄生型和依附型四种类型。其中,治理型社会组织以强自主性和强组织力参与乡村治理,以公共事务自我决策、组织人事自我安排、组织活动自我协调的方式满足其内生治理需求,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内部治理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实现治理目标。为推动农村社会组织向治理型组织转变,进一步提升其在乡村治理场域中的治理效能,基层政府应尊重社会组织的主体性地位;农村社会组织应积极推动组织能力建设;同时,要坚持党建引领社会组织现代化转型发展。
关键词:乡村治理;农村社会组织;自主性;组织力;治理效能
作者简介:刘凤萍(1995—),女,江西赣州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乡村治理与社会组织研究;李海金(1979—),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减贫与发展、中国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
辛凯,李增元 .“过渡型片区”体制:新时代乡村治理体制的新探索[J] . 地方治理研究,2023 ( 3 ):64-77.(曲阜师范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要:乡村治理体制与基层社会的匹配程度深刻影响着基层治理效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体制经历了从管区制到社区制的历史变迁,每一种乡村治理体制都是国家与社会基于不同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乡村治理具体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现代国家治理的新阶段,“社区制”乡村治理体制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激活自治活力、便于有效管理的价值功能。但在现实中乡村社会治理条件不一、治理任务复杂多样,统一的、固定化的乡村治理体制很难承载所有的治理事务。乡村治理体制的设置,必须考虑该体制需要承载的功能、社会发展阶段及社会基础条件的差异性等复杂因素。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制的实践创新中,“过渡型片区”体制成为治理有效的重要形式。相较于原有的乡村治理体制,其在主体构成、权力配置、运行机制、价值功能等方面具有新的特点,能够满足当下乡村治理的基本要求,助力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关键词:乡村治理;“过渡型片区”;管区制;片区制;社区制;村庄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农村重大社会风险及其治理能力提升研究”(21AZZ009), 负责人:李增元。作者简介:辛凯(1995—),男,山东烟台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李增元(1981—),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
2023年第1期